這個串聯活動開始的時間,其實已經是三四個月前的事了。原本並沒想寫下這篇東西,不過,突然有一股動力,想擠一擠自己的記憶中的台北還剩下些什麼。
好......讓我們從20世紀的台北開始......
I - 南海路
不光是高中的三年,我從七歲就開始在南海路上走跳!
從一個身長不滿130公分,跟著一群戴著大盤帽的高中生擠公車的小學生,到一個近視四五百度的高中生,搭的還是204。不同的是,小學的時候,校地被隔壁的高中佔用;而唸高中的時候,佔用的校地卻已經還回去了。
II - 悅賓樓
「糖醋里肌、合菜戴帽、京醬肉絲、十張合頁餅、五十個花素蒸餃......對了,醬給我們多一點。」一個小時之後,意猶未盡的慢慢散步回家。
III - 羅斯福路四段一號
農九、農十、繪圖室、系學會、男三、活大、小小福、摩斯漢堡、排球場、藍球場、棒球場、台一、鳳城、大學口、工技、總圖、654、麥當勞、曉園出版社、曉園出版社前面的豆花、大聲公、舊水工、雞排、實驗農場、舟山路......
上述的每個地方,至少都有三個以上的故事(或三個以上的笑話)發生!累積的回憶,就像國光幫的故事一樣鮮明。
IV - 士林夜市
像志村建的老闆賣的生炒花枝和雞蛋蚵仔煎是一定要的,當然還要來幾個從小吃到大的大餅包小餅。還有胃口,再來份天婦羅,一串糖葫蘆,最後帶杯現搾的果汁,慢慢走去牽車。
V - 饒河街
陳董藥燉排骨的老闆不知道還記不記得,有一對母子都是拿燜燒鍋外帶,每次還會多拗一點湯。
VI - 中正紀念堂
台北人寫中正紀念堂,似乎有點小學生寫遊記般的八股。不過,在介紹我家的位置的時候,這通常是最好用的地標。除了元宵燈會、選舉造勢的那幾天,住在這兒附近還真是不錯。
VII - 光華商場
如果我說我只是在樓上看看電腦器材,你相信嗎?
當然不止!樓下的唱片行、漫畫店和鞋店,當然也要定期逛逛。我的第一把(目前也是最後一把)吉他,也出自於光華的名匠。其他的小舖,名字可能都叫不出來,但卻都是男孩子中最容易引起共鳴的記憶之一。
VIII - 西門町
小時候就常溜進日新看電影,那時還不知道我去的地方就是西門町。高中之後,就開始去電影街看電影。打打鬧鬧的走過植物園,走過長滿青苔的水池,從博愛路側門穿出來,再慢慢散步過去。
上大學之後,在捷運、華納威秀還沒出現之前,通常就是從舟山路轉羅斯福路,走到底到愛國西路待轉,再轉中華路,最後,把車子停在娥眉街上。
IX - 重慶南路
小學的時候,星期六放學,會搭3號到火車站附近找我媽一起吃飯,一起回家。高中的時候,星期六放學,就會沿著重慶南路慢慢走去補習,順便看看路上有沒有什麼值得看的綠色風景。
X - 復興南路的燒餅油條
男三關門後,這是當然的第二站。如果天色漸亮,便要多買二套外帶,孝敬父母。
Technorati Tags: 10placesofmycity